崇宗敬祖,印尼客家大佬这样执着为什么?丘昌仁:真情超越梦想(下篇)
书接上回,前文再续—— 一位当代印尼客家人的创富之路|丘昌仁:真情超越梦想(上篇)
第四章 家族那场隆重的纪念
2013年9月27日这天,在雅加达辛普鲁小区里,一座素来安静的豪宅突然热闹起来。
如果地球上没有阳光、空气和水,就不会有生命;如果没有父母,就不会有我们和孩子;如果没有亲情、友情和爱情,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的大地。古人说:鸦有反哺之义,羊有跪乳之恩。因此,每个人都要知道感恩,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,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,感谢朋友的帮助之恩,感恩一切善待自己,甚至感恩我们所经历的坎坷……
纪念会上,丘昌仁为凸显华人特色坚持用中文演讲,再由女儿翻译为印尼语,让子孙晚辈听个明白。
牌匾下面,是一张放大到半人高的黑白照片,这是一位中年男子的半身肖像——五十多岁的年纪,平头短发,穿一件普通的白色短袖衬衫,端坐在那里,两手抚膝,衣着朴素,身型和面容都很清瘦,但是精神矍铄,腰杆挺直。
他有两道浓黑的眉毛,一双深沉有神的眼睛,上唇留着一抹胡须,表情坚毅,严肃而犀利,整个轮廓给人以刚正硬气的感觉。
1929年,丘英盛17岁时从家乡来到印尼。
他的父亲丘果宗也是一位下南洋的先贤,在丘英盛小时候即孤身一人漂洋过海,前往东印度群岛(荷兰殖民时代印尼的名称)谋生,留下妻儿在梅县的乡下。
那年头交通落后,船小浪大,遇险沉没常有的事,冒险出国的“过番客”,就有不少人葬身于茫茫大海。丘果宗背井离乡之后,即与家人失去联系,不知是在海上遇难,还是后来病亡于异国他乡?总之就是一去不返,音讯全无。
丘英盛第一次来印尼,实际上是为了寻找父亲。他辗转各地,一边打工流浪,一边四处打听父亲的下落。就这样一直找了五六年时间,也没有结果。
1935年,23岁的丘英盛回到老家梅县省亲,娶临近平远县客家姑娘钟福妹为妻,之后泪别寡母,携妻再来印尼。
夫妻俩先是在苏岛楠榜开一间阿弄店(小杂货店)过生活;1941年迁至中爪哇开了一间小菜馆。6年之后又搬去雅加达,跟华侨朋友学会一手烧猪肉、做牛肉丸的手艺,在市场售卖。后终生以此为业,养活一家老小,把10个子女培养长大,劳苦功高,实属不易!
1950年,丘英盛夫妇带着三儿一女四个稍微大一点的孩子,再次回到楠榜。
父亲在楠榜,还是做着小食摊位卖烧腊的营生,后又开了一间食赂店,起早贪黑,日夜操劳。
在丘昌仁和兄弟姐妹记忆中,父亲每天都是凌晨四点起床忙碌。他把头天下午和晚上烤制好的烧猪肉,装进两个高大的竹筐,挂在脚车后面,匆匆喝上一杯咖啡,吃两块母亲做的点心,便顶着晨雾推车上路赶往巴刹售卖。
父亲的手艺很好,烧猪肉色香味美,货真价实,在当地市场很受欢迎。方圆十里的华侨,谁家要置办几样好菜待客,都会提前告诉父亲预定。
临近中午,父亲带来的几十公烧猪肉差不多已经卖完,他便回到家里稍事休息,下午三四点又要开始准备明天售卖的东西。父亲干活亲力亲为,也指挥几个大的孩子跳水劈柴,切肉烧火,烟熏火燎,热气腾腾,全家人分工配合,都尽心尽力。
“爸爸作为一家之主,当然是最辛苦的!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周而复始,天天都是这样操劳,什么星期天、节假日,统统没有!还是一样工作。”
父亲几十年坚持做一件事,不管事业大小,这种毅力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。在丘昌仁看来,坚韧不拔的父亲,正是自己创业的启蒙者。
他后来认为:“可能是太过劳累,爸爸制作了那么多美味,但是饭量不大,吃得很少,为了提神,老是不停地喝咖啡,吸烟也多,所以身体比较瘦。”接着他又加重语气说:“哪怕再苦再累,爸爸都是充满斗志,从来不向生活低头。”
在三哥冠仁印象里,父亲为人厚道,秉性耿直,相貌虽然威严,平时不苟言笑,但是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。
有一次附近一位宗亲病倒,陷入困境。爸爸知道了,二话不说,马上吩咐孩子把自家一麻袋大米赶快送过去。这一麻袋米100公斤,也是全家10来个人一个月的口粮。母亲就说,你这个老头啊!也不想想自己怎么办?我父亲说,那家遭难了,一时缓不过来,先救急,我们宁可少吃少用再想办法。母亲听了也就不说什么
父亲平生就是这个脾气,好像《增广贤文》里说的:求人须求大丈夫,济人须济急时无。父亲对这些格言刻骨铭心,经常讲给我们听,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。
哎——我跟你们说啊!我以后要向你们拿货啊,拿多少你们都不用怕,因为我儿子在椰城已经有出息,会赚钱啦……
但是没有想到,过了不久,爸爸就胃病发作,吐血,送去医院救治,很快病危。等二哥赶回去,他人已经不行了。
父亲临终前,叫几个哥哥把手握在一起,交代他们一定要团结。哥哥哭着叫他放心……那时候做儿女的才体会到,中国古语所说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这句话的痛楚。
五十年过去,丘昌仁回忆父亲,说到动情处,还是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。
2013年9月,丘昌仁和夫人万素娟在父亲的纪念会上。
有几位在东南亚一带文化新闻界颇有人望的大咖名流,都是丘昌仁的好友,彼此惺惺相惜。
其中,印尼《国际日报》董事长熊德龙博士、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讲师兼文化推广中心主任杨靖耀先生;还有一位是被誉为“印尼第一号动力”的激励大师黄庆吉先生,也来出席丘府的纪念活动,并当众分享了他们各自的感受。
作为一位印尼客家华侨父母收养的外国孤儿,熊德龙身上虽然没有中国血统,但却始终认定自己是客家人,并为此由衷自豪。
他对丘氏家族每年坚持举办崇宗敬祖的纪念活动感佩不已。
熊德龙说:孝敬父母,懂得感恩,是中华文化最优秀的传统,也是海外华人做人的根基。
熊德龙认为,丘氏代代传承的良好家风,既是这个家族事业成功的关键,也为印尼华族和整个中华儿女作出了典范。
2022年11月21日,丘昌仁伉俪与国际日报集团董事长拿督熊德龙、黄少凡等一行,在印尼棉兰拜访苏北华社教育与慈善基金会会所,受到基金会执行长徐煜权、饶健民、JhonSongMin、JusWantjoe、钟适安、叶福强等同仁的热情迎接。(印尼国际日报报道)
丘氏家族的长辈代表——儿时在老家梅县曾得到英盛大哥关爱的堂弟丘辉盛老人,千里迢迢也从中国赶来参加。
父亲冥诞百年纪念仪式上,丘氏兄弟姐妹和家族晚辈在大厅面对先人遗像跪拜致敬。
他强调说,“这是我的良苦用心,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习理解。从前父母给我们留下的,只有好的品德。如今我们为下一代创造了事业的平台,家大业大,但是让他们知晓前辈的历史,懂得继承发扬,坚持走正道,还是最重要的。”
丘氏家族活泼可爱的孙辈。大人们特意让每个孩子都穿上中国传统的唐装。
2018年2月15日,丘氏家族为纪念已故母亲钟福妹老人诞辰一百周年,再度举办了同样隆重的家族活动。